中国文化产业领先
029-89388293
免费咨询电话  
复兴文明 | 张普然文化产业:《功夫熊猫》创造几十亿收入,我们的本土文化如何利用?
来源: | 作者:pmoae831fd5 | 发布时间: 2018-10-16 | 145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日渐成熟,传统的文化产业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从业者不断寻求新的思维模式与出路。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日渐成熟,传统的文化产业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从业者不断寻求新的思维模式与出路。

 功夫熊猫:中华文化的成功演绎

2016年2月,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内地票房突破10亿,超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为国内票房过十亿的首部动画电影,登顶内地动画电影冠军。

 

《功夫熊猫》自 2008 年 6 月全球上映以来,在全世界掀起了中国功夫的热潮,并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

充满“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给世界带来了一场功夫旋风。

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包子、功夫、针灸、杂技、书法……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使这部充满“中国符号”、来自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式励志电影上映后,中国观众深受感动,同时又开始反省,为什么美国人用中国的东西拍出了中国人拍不出来的电影?

被赋予英雄主义的熊猫阿宝有着西方人的夸张表情和冷幽默,却用着李小龙、成龙与周星驰式的中国功夫。

影片中大量应用的中国元素与典型好莱坞故事模式交相呼应,这种中西融合的组合反倒令观众印象深刻,使得一个老套的成长类故事有了新的口碑爆点,成功打破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壁垒。

 

“功夫”与“熊猫”是我国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是世界通用的两张“中国名片”。

而在我国,文化产业对“功夫”、“熊猫”的资源大部分还停留在大众思维的模式。

比如作为我国十大国粹之一的功夫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具有中国标签的一大形式,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中国功夫得到了很大的传播与演绎,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武侠电影中,有很多国外电影创作者也钟情于中国的功夫文化。

但是除此之外,“功夫”这一文化资源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最大程度上还是运用到了旅游产业的建设上,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开发与建设,就是简单的大众思维。

同样的,“熊猫”作为我国国宝,敦厚可爱、憨态可掬,可开发性极强,但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也微乎其微,就目前来看,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熊猫这一文化符号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典型案例,国内关于“熊猫”这一文化形象的开发还远远不够。

 

无论是嵩山少林寺还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我们对这两张“中国名片”的应用与传播还有很大的空间,相比于《功夫熊猫》的成功,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大部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大众思维上,广大文化产业从业者亟需转变思维观念。

《功夫熊猫》电影的产生就是文化产业对于“功夫”与“熊猫”这两个文化资源的专家思维,动画、影视工作者们跳脱出固有的资源本身,将其再生产,演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功夫熊猫》借鉴了中国功夫中的精髓,大量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美术、宗教等元素,将中国功夫、传统艺术、人文内涵等融会贯通于一只熊猫形象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运用中国元素打开中国市场,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与较好的社会口碑。

 

《功夫熊猫》是美国梦工厂的又一流水线作品,在梦工厂成立的二十多年中,梦工厂工作室已经拥有超过 30 部过亿电影,可以说,梦工厂就是一个整合的大平台,是庄家思维的典型体现

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把动漫产业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从前期调研到动画的制作还是后期产品的延伸,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利润价值,这样的文化企业屈指可数。

《功夫熊猫》形象玩偶、游戏、服装等等衍生品的产生,使得从 2008 年《功夫熊猫》上映至今,都能通过知识产权获得持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舆论。

《功夫熊猫》创意思维的产生来源于中国文化,动画制作也未必都是美国人,衍生品的生产也少不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受益最大的却是美国梦工厂,是值得每一位文化产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文化产业中常见的三种思维模式:大众思维、专家思维、庄家思维。

大众思维:指借助本身文化资源创造文化产业项目的思维。


这种思维只看到物质本身,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开发,不赋予文化产业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技术支持,最为常见的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开发。


比如:我们现在这里有一座山,这座山有相当好的自然风光,于是当地旅游开发部门或者商人就挂牌进行门票销售,而不进行深度挖掘与产业链的构建。

 

大众思维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发展中已经不再时兴,虽然这种思维找到了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却没有真正将文化资源合理利用起来。

1

专家思维:是大众思维的一次实质性转变。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出现,这些专业型人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技能,他们看待文化资源更多地是出自自身的专业性,专家思维也就随之出现。


他们一般都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对文化资源加工再生产,从而产生相应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比如:我们现在还是有这么一座风光优美的山,现在做音乐的人来了,他便为这座山写了一首歌;做影视的人来了,他便为这座山拍了一部电影;做文学创作的人来了,他便这座山写了一首诗……

 

专家思维是文化产业中最为普遍的思维。

2

庄家思维: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等思维模式,是文化产业项目从无到有所必须的思维。


庄家思维通过重新整合平台上的所有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又为市场需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身上没有突出的优势,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刘邦并不是一个“专家”,但他却成了大汉天子,他将原因归结于善于用人,张良擅长高瞻远瞩的战略、萧何精通钱粮人事、韩信用兵如神、陈平有勇有谋,刘邦集结了这些人才,知人善任、合理把控,最终齐心协力实现了刘邦的统一大业。

 

刘邦曰:“吾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


其实我们把刘邦的思想延展开来,就会发现他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像韩信、陈平、萧何、张良这样的“专家”施展了自己的能力,每一个“专家”在他所搭建的平台上获得了自己最想获得的东西,这样反过来,所有人也都为他所用了。


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商业模式,它使文化资源的获取、开发、共享、创新和应用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机制中灵活运作,最终打破区域、行政、行业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互利互惠。

3

如今,文化产业不再是 1 + 1 = 2 那么简单、传统了,它必将是一个规范又充满活力的新组合,在这个组合里,我们可以不断变换基数,不断调整资源结构,寻找 1 + 1 > 2 的各种出路和设想。

小 结

作为一种实现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的思维模式,庄家思维是当今文化产业最为推崇的思维模式,思维体系的创新势必能够带来文化产业各个阶段的创新,从而激发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升级文化产业的硬件、重装文化产业的软件,优化产业机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信息的高速交流共享与社会的公平正义,以永无止境的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