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领先
029-89388293
免费咨询电话  
复兴文明文旅集团 | 张普然文化产业《鉴典》:前言
来源: | 作者:复兴文明 | 发布时间: 2019-06-28 | 7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承文明 其命维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文化事业的重要性无限凸显。重塑民族精神,重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地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而我们的使命是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至今未曾遭遇重大断裂,这堪称人类文明演化历程中惊人的奇迹。与中华文明并称为四大古文明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波之中,这些文明曾经所在的地区今天被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承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与文明矛盾。中国则不然,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强入盛,经历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宏观进化。而在微观层面上,不同时代的人文风貌又共同构筑起这个文明纵横交错的血脉。这是一个曾经纵横寰宇的强大文明,有着优质的文明基因与传承记忆,在文明演进之路上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数量和质量而且其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一个曾经历经磨难的文明,曾经历几度兴衰更替,也曾面临外族入侵的沉重压力,但在其骨子里始终存留着“国可亡,朝可更,民族基因不可断”的强韧印记,这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印记,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这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密码。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宝藏,将其转换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如何有效地传承文明精髓,并细化为具体的商业模式?面对这些问题,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回应与解读?又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将我们的文明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既是我们新一代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个工作者的难题。尤其是一些国宝级别的大遗址,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烫手山芋”——由于文物法的限制,他们对这些文化遗址想动不敢动,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动,而闲置着又觉得可惜。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使它们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这恐怕是很多坐拥历史文化遗址的地方政府都共同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长久以来,我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思考:保护与利用大遗址这个课题,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必须吸纳不同行业的思路,创造出能够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保护开发理念。对待大遗址,不能只谈保护不谈利用,更不能只谈利用不谈保护。保护与利用,这两者相得益彰互补所缺,如果只是一味地保护,不让世人所见,不为世界所知,这样的保护还有什么意义呢?大遗址的文化价值没有与世人的感受接轨,这束之高阁的文明遗产只会消亡得越来越快。留下遗址忘记文化,必将失去遗址的意义。反之,如果不以保护大遗址为前提,过度地开发乃至破坏各种文明遗迹遗产,要不了多久,文明遗产就会丧失殆尽,留给人间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追思。

因此,“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夏文明”不仅始终要以“传承”为重点,更要以“创新”为方法。文化遗产的精髓和意义不仅仅是遗产本身,而是依托于其具象形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诉求。单纯从遗产本身入手,是很难传承文化内涵的。实际上,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至高哲学内涵已经对我们进行了启示:在《易经》中,中国古代哲学对世间万物已经有清晰的认知方法,并建立了完善的发展理论模型,即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一种动态发展和不断衍生的“生长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被推崇的“万物生长”模式。应用到如今的文化产业中来,《易经》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新的发展模式,并解析文化内涵与产业形态之间的联系。

所谓“太极”,就是中华文明核心的文化内涵;所谓“生两仪”,则是“文化非物质资源”与“文化物质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资源与载体一虚一实,通过文化内涵反映文化载体,通过文化载体支持文化内涵,滚动螺旋发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文化硬实力,把文化硬实力再转化成文化软实力,这样一来一往,一收一放,就能打造出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收益。这样的虚实结合,互为推动力,并通过以虚养实,螺旋滚动发展,越做越大,越做越实,最终成为形神兼备的文化遗产发展新模式。只有依托文化遗产,又不完全依赖文化遗产,才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中对物质的依赖。并且,在此过程中,将“互联网+”“文化+”的思维模式融合其中,从线下做到线上提高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提出了“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夏文明”的新模式——历史成为资源+文化带动产业+科技提升服务+旅游复兴文明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新商业模式。

历史成为资源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产业强国。美国是文化资源弱国,却是文化产业强国。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作金矿、银矿,不仅仅将它们看作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应该将它们看作经济资源。没有经过提炼、萃取、冶炼等工序,金矿、银矿的矿石便始终是矿石,无法成为真金白银,也就没有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挖掘、开发和利用好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是文化产业从业者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文化带动产业

美国迪士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产业企业,每年的文化产业产值多达千亿美元。迪士尼利用全世界的文化资源制造快乐文化产业,并将其带给全球消费者,让更多的人感受迪士尼的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得到巨额的收入。由此可见,文化工作者要有产业的全局观,一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是艰苦且烦琐的,因此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多种文化产业全局意识,在开发一项文化资源时,切忌以单薄的单一产品问世就虎头蛇尾地寥寥收场。要带动相关的系列文化产品,使得文化产品丰富起来,让大家在文化娱乐感受逐步加深的同时,增强文化娱乐产品的消费意识,促进文化产品销售的增长,这样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产出。

科技提升服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活化文化资源、复兴中华历史文化文明的最佳手段。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极光互动技术、三维全息技术等等,都是活化文化资源的最佳实现手段。同时,“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与科技的全面结合,让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传媒化、延伸化、永续保存化。我们作为文化产业从业者,一定要为中华文明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而推动它远播四海。

旅游复兴文明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区是传承历史文化最有利的载体,对复兴文明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对重塑民族信仰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现在大多数文化遗产已经开放成立景区,但是多为粗放型的观光型景区,如古陵墓、古都城、古镇寨、古寺庙等等。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细节做好,是接下来一个阶段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文化遗产对应的历史文化基因与记忆的充分挖掘与萃取,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使游客身在其中,心有所感,能够以更加真切的方式触摸文明印记,感悟古老的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文化内涵。如此,则文化产业与文明复兴相得益彰,游客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复兴文明——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鉴典》的横空出世,为探索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方法。中国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国家不同,历史遗迹之多,年代之久,非同寻常。虽然中华历史文化可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却也受限颇多。文物保护、土地开发限制、可传承性等因素,让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遗迹躲在角落里酣睡,不为世人所知。如何在保护它们的基础上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在撰写《复兴文明——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鉴典》一书时同步思考的课题,也希望这样的思考能够成为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视角。

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卓然于世,令中华儿女倍感骄傲。中国拥有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世界上绝对的文化资源大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民族复兴梦的良好素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对全民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习近平主席更是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足可见,当下国家正以举国之力开展文化建设。

放眼世界,当代全球社会正面临着国际安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粮食安全、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和谐国际秩序,创立新的普世价值观。为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论坛上倡议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期待推动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宏大国际背景下,对外输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

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立足当下,我们展望未来。我们传承文明,我们其命维新——文明复兴之路漫漫久远,吾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必将始终上下求索,为天地立心正气浩荡,为生民立命宠辱皆忘,为往圣继绝学智慧未央,为万世开太平人类无疆。

《鉴典》目录

前言 传承文明 其命维新

绪言 复兴文明使命

文化定义与解读

文化是宝贵资源

文化中萃取文明

文明中发展产业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一核心”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在创新中传承

第三节 创新传承中的梅派艺术

第四节 创新传承中的汉文明

第五节 创新传承中的一带一路

第二章 文化产业“二驱动”

第一节 造船出海

第二节 借船出海

第三章 文化产业“三引导”

第一节 资源引导机制

第二节 政策引导机制

第三节 市场引导机制

第四章 文化产业“四模式”

第一节 历史成为资源

第二节 文化带动产业

第三节 科技提升服务

第四节 旅游复兴文明

第五章 文化产业“五举措”

第一节 谋——顶层战略

第二节 术——战术方法

第三节 孵——孕育项目

第四节 策——政策把握

第五节 形——产品形态

第六章 文化产业“六行业”

第一节 广电、出版、传媒行业

第二节 动漫、游戏、新媒体行业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文博行业

第四节 古镇、民俗、非遗行业

第五节 娱乐、休闲、旅游行业

第六节 演艺、展演、会展行业

第七章 文化产业“五层别”

第八章 文化产业“思想体系”

第一节 文化IP 理念

第二节 文化“水”性哲学

后记 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夏文明

图书简介

中华文明坐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资源,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变革浪潮以及如火如荼的全球文化娱乐市场,中国文化产业从事者该如何将中华文化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兴盛繁荣,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上述严肃问题的答案,就在《复兴文明——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鉴典》这本书中。

本书作者张普然先生是一位从事历史文化产业十余年的资深专业人士,业内著名的“智造者”。他的这部新作就是立足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专门讲述中国文化产业及文明复兴的发展模型。

作者明确主张:当以“在创新中传承”为核心,秉承“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的双轮驱动思路,把握“资源驱动型、政策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三种引导路径,遵循“历史成为资源—文化带动产业—科技提升服务—旅游复兴文明”的四步文明复兴模式,善用“谋(顶层战略)—术(战术方法)—孵(孕育项目)—策(把握政策)—形(产品形态)”的文化产业项目五行理论,熟悉文化产业的六大体系,吃透文化企业的五层界别,领悟文化IP和“水性哲学”的妙谛,从而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繁荣中国的文化产业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