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领先
029-89388293
免费咨询电话  
复兴文明文旅集团 | 张普然文化产业《智典》:如何辨别上市利弊
来源: | 作者:复兴文明 | 发布时间: 2019-07-01 | 333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市”这个词对于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很多企业从创办之初就有着“上市梦”,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关于企业该不该上市、什么时候上市的问题又成为企业内部的重要分歧,企业上市后的股权分配、经营管理等同样遭受着企业内外各个行业的关注。对于上市,有些企业刻意放大它的“利”,有些企业则不自觉关注它的“弊”。就我国经济市场来说,一般企业上市是利大于弊的,那么,企业上市到底有什么“利”,又有什么“弊”呢?

12.1.1 企业上市的好处

企业上市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一支好的股票还能够对企业管理层、股票市场、广大股民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们重点讲的是企业上市给企业自身带来的好处都有哪些。

募集大量资金:首先,上市本身就能够带来大量的补充资金;其次,上市有利于企业调整财务结构;最后,上市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减轻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以文化产业为例,文化产业的众多行业都是“烧钱”的行业,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阶段性资金需求和资金周转期。文化企业在成长期和扩张前期往往出现只投入不产出的现象。在影视产业中,由于影视剧的制作周期长、需要资金多,从最初资金投入到最后资金回笼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故存在资金的收支不平衡现象,上市能够极大程度地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另外,上市公司可以进行股权质押融资。对于一般企业而言,由于其股权缺乏流动性,没有相对活跃的市场和切实的市场报价,因此金融机构无法判断企业进行股权抵押后是否能够挽回成本,因而不接受股权质押。但上市公司的股权在二级市场有着活跃的市场和报价,因此一旦违约,金融机构可以委托二级市场出售股权,有效控制了风险。

调整公司结构:对于股东来说,公司上市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随着公司的上市,股东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自由买卖股票,收回创业投资与回报。对于想要离开公司或急需资金的股东来说,上市能够为他们的套现提供很好的机会,也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建立了有效的渠道。

同时,上市公司通过面向员工进行股票认购和赠送,对员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像我们之前讲到华为的案例,华为至今尚未上市,但是员工股权激励已经有相当好的成效。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权激励机制将更能够留住人才,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打造品牌优势:公司上市能够迅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实现品牌效应。无论是对合作方还是对人才来说,上市公司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意味着企业拥有相对雄厚的实力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人才招聘上,即使上市公司的薪酬不一定高于同行业,但考虑到职业规划、品牌溢价和职业稳定等方面的因素,上市公司显然更加具有吸引力。

另外,当企业进入金融紧缩周期时,上市公司申请银行支持时会更容易一些。原因非常直观,在企业资本扩张时,企业充满活力,贷款需求较多,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此时,企业贷款的选择性较多;而当企业进入金融紧缩周期时,由于企业自身发展滞缓,缺乏风险承担能力与外部增信能力,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再,那么这时,银行的业务也出现了滞缓的局面。因此上市公司更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这种现象在早期资本市场也时常出现。

吸引优惠政策:上市公司对于政府来说是主要的创收来源,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都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地方就业的主要场所,特别在我国国内,当一些上市公司处于资金链断裂或者管理不善、经营乏力之时,一些地方政府都会出面与金融机构进行协调,帮助上市公司渡过难关,而普通公司很难有这样的待遇。

在金融机构方面,上市公司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金融资本。一方面,企业能够上市,说明企业在资金容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在同行业中更具实力和竞争力,承担财务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强。另一方面,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造成的信用成本问题。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信用缺失和信息延迟等问题尚未解决,而上市公司上市后需要定期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接受审计机构的审计,因此其企业信息在市场中更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种担保。

12.1.2 企业上市的代价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企业上市也是。网易创始人丁磊曾说:“上市就像是裸奔。”上市绝不是单纯的资本积累那么简单,而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商业工程。在这项工程中,若是有一砖一瓦没有搭建好,就会导致“烂尾”,成为“豆腐渣工程”,企业上市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企业上市的代价。

信息的透明化:上市公司要按照规范进行企业信息的披露,被迫公开有关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财务数据、交易关系、股本变化等。这让企业在运作中不得不规范化,否则在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下,敏感的企业事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利益与发展,这样,规范化运作又使企业的运营不得不耗费更多精力,导致经营成本上升。

上市花费巨大:中国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有很多,然而资本市场的容量有限,有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上市是一件耗时、耗力、耗财的事,企业担心将时间和精力用在上市上,给中介机构支付了一大笔辅导费后上市却没有成功。

控制权被削弱:很多民营企业不愿意上市,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占有。企业上市后很可能导致原始股东的股权稀释和控制权的削弱,甚至出现原股东的控制权被夺走。这种案例我们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由于变成公众公司,公司创始人或管理者很难一人掌控全局。

更容易被收购:企业上市后,对企业虎视眈眈的收购方可能通过二级市场收购获得企业股份,收购方不仅可以通过并购获得自身的成长,而且随着收购方实力的壮大,甚至还会与原始股东争夺控制权。

业绩压力增大:企业上市后,由以前的对企业负责变成了对股民负责,股价的稳定增长会给股民带来收益,但是股价的下跌也会严重影响企业效益与企业声誉。股民对利润和增长率有一定的要求,给管理层带来短期业绩压力。为了维持股价,管理层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持业绩,有些企业甚至不惜财务造假。有些企业为了迎合股民和媒体的胃口,造成了一些决策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企业受到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上市赚足了眼球,广大投资者和新闻媒体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领导层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大股东的退出、企业领导管理不当等问题出现时难免波及股票市场,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

  分析案例 中小企业如何成功上市?

苏宁于1990年创办于南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领跑者,经营商品涵盖家电、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成为拥有线下实体门店最多的电商。线上苏宁易购位居国内B2C前三,2013年,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苏宁的经营业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2017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榜单,苏宁控股以4129.51亿元的年营业收入名列第二。

2004年苏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版正式上市,首次募集资金接近4亿元人民币,上市首日以32.7元的收盘价引起了大众的一片哗然。苏宁作为中国家电连锁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第一股,凭借着它出色的表现,已经成为中小板的领军人物。

融资结构的调整

2004年苏宁上市以来,股票融资在苏宁融资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苏宁上市以后并没有选择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而是继续通过股权进行融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苏宁一直是基金高度控盘的股票,从苏宁历年财务报表可以看到,2009年以前,苏宁一直实施着高比例的送转股以及一定数量的现金分红,而从2010年以后,现金分红的比例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经营收益的增加

上市后,企业的收益与规模获得质的飞跃。苏宁的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9亿元达到2013年的1052亿元,不到十年的时间,苏宁得到了高速的扩张。资本的扩张带来了企业规模的迅速发展。苏宁上市的第二年,线下门店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可以维持在一天能够开1.7家门店,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同时,股票股利减少了公司现金的流出,保证了企业规模扩张所需要的一定的现金流。

品牌效应的扩大

与其他企业一样,上市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苏宁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到全国闻名的电商巨头,离不开上市对广大投资者产生的吸引力和对广大消费者产生的口碑效应。“上市不仅为我们募集了资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我们带来了起码需要上亿元广告费才能达到的宣传效果。正如一辆优质的赛车换上了‘法拉利’徽标所能得到的关注一样!”孙为民用赛车理论来形容上市为苏宁带来的品牌效应。

苏宁电器上市后,既兼顾了各方利益,又实现了企业的迅速扩张。苏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合理利用募集到的资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股价屡创新高,并且得到了大股东和股民们的认可。随着与阿里巴巴的战略深度合作,苏宁已经开始了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移的转型之路。

苏宁从开始筹划上市到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用了五年时间,苏宁副总裁孙为民说:“现在国内市场存在着‘闻民企色变’的现象,对民企的包容度仍然比较低,所以民企选择上市仍然是一把双刃剑,上市带来的广告效应可以放大企业的业绩,同时也可以放大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半年来,企业如履薄冰。” 


《智典》目录 

前言  文化与文化产业

第一章  文化产业“智”造文化精品项目

第一节  如何从无到有

第二节  如何从小到大

第三节  如何枝繁叶茂

第四节  如何全产业化

小结

第二章  文化产业“智”盈文化财富盛宴

第一节  如何设计商业模式

第二节  如何设计O2O模式

第三节  如何设计社群模式

第四节  如何设计共享模式

第五节  如何设计跨界模式

第六节  如何设计免费模式

第七节  如何设计全返模式

第八节  如何设计长尾模式

小结

第三章  文化产业“智”识文化品牌塑造

第一节  如何塑造品牌

第二节  如何传播品牌

第三节  如何做大品牌

小结

第四章  文化产业“智”取文化扶持政策

第一节  如何准备项目申报前工作

第二节  如何进行项目申报中工作

第三节  如何完善项目申报后工作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产业“智”集文化融资渠道

第一节  如何利用合作合股模式

第二节  如何利用银行贷款模式

第三节  如何利用风投直投模式

第四节  如何利用众筹众聚模式

第五节  如何利用扶持政策模式

第六节  如何利用公募基金模式

第七节  如何利用私募资本模式

第八节  如何利用政府基金模式

第九节  如何利用智慧设计模式

第十节  如何利用公私合作模式

小结

第六章  文化产业“智”谋企业经营战略

第一节  如何颠覆传统管理模式

第二节  如何突破企业激励机制

第三节  如何打造核心高效团队

小结

第七章  文化产业“智”通文化全IP产业

第一节  如何塑造全IP思维

第二节  如何打造超级全IP

第三节  如何实现全IP产业

小结

第八章  文化产业“智”融PPP资源对接

第一节  如何了解PPP模式

第二节  如何选择PPP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