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成为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窟概况
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目前共发现洞窟339个,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其中167号石窟的窟顶共有七层,被学术界称为七复斗顶,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洞窟。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约 10000平方米,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石窟艺术
克孜尔石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每个菱形格里绘一个“本生故事”。即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不仅反映了当时龟兹古国的风俗人情,也记录了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
克孜尔石窟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巧妙接受,更是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一笔勾画出雄健壮实的骨胳,用赭的色彩,烘染出丰富圆润的肌肤,轻轻一笔画出布置均匀的衣褶,又借助一条飘曳的长带,表现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意境,使人一看到那些“飞天”,便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感。
克孜尔千佛洞的“飞天”,同背上生着双翅的古代欧洲的“飞神——安琪儿”相比,在艺术上显得更成熟,更为浪漫。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健陀罗艺术和古希腊佛教艺术就传入了新疆。伴随着希腊化艺术的影响,裸体和半裸体的风俗在整个西域发展起来。这种裸体风俗是和性爱结合在一起的,龟兹壁画中的新婚性爱图等,不仅表现在夫妻生活上,还表明裸体还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时髦装束。此外,壁画还表明古时候西域盛行过看少女跳裸体舞的风俗。
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
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其中的精华。
拍摄风采
此次,大型数字全息展演纪录片《丝路大遗址》拍摄团队来到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克孜尔石窟。这里是中原文化接纳西域文化的第一站,东来西往的多种文化艺术在这里碰撞融合,造就了克孜尔石窟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通过石窟壁画风采了解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以及佛教教义,感受近在咫尺的古龟兹文明。
第四届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实战经验分享会
【北京专场】
第五届
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分享会
【辽宁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