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领先
029-89388293
免费咨询电话  
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宝贵创作经历,独家分享幕后花絮
来源: | 作者:复兴文明 | 发布时间: 2016-09-01 | 3369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个人都有梦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糊变得渐渐清晰。梦想伴随着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随着阅历的丰富而不断丰满,最终开花结果,水落石出。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夏文明——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内心深处执着而疯狂的呐喊。

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

独家幕后花絮  宝贵创作经历

 

 

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宣传影片

 

 

《帝陵》奖项▼

2012年,《帝陵》荣获陕西省宣传部精品文化项目代表陕西文化出访深港澳;

2013年,《帝陵》荣获 “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项目”代表西安参加2013年深圳文博会;

2013年,《帝陵》荣获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奖;

2013年,《帝陵》荣获国家出版总署“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项目(陕西省仅此一项入选)

2013年,《帝陵》荣获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音乐音响奖;

就在我们努力奋进的过程中,也迎来了本省电视媒体的高度认可。在2014年,陕西卫视投资《帝陵》纪录片,为我们拍摄资金和播放平台又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5年,《帝陵》荣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独家幕后花絮文字版▼

 

【梦的火种】


      
每个人都有梦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糊变得渐渐清晰。梦想伴随着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随着阅历的丰富而不断丰满,最终开花结果,水落石出。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夏文明——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内心深处执着而疯狂的呐喊。

       梦想始自1999年。

       那一年,我还是鲁迅美术学院附属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一天,我在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与一本题为《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的书不期而遇。那一刻,让自幼就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的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从此踏上了追索帝王陵墓的漫漫旅程。同样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仿佛闯入了藏匿千年的档案秘闻之中,昏头涨脑,却又如饥似渴。我急切地寻找着能够与历史进行对话的秘钥,期盼着何时能够掀起可以与那些神秘帝王面对面交流的时光之帘。

        或许,这就是梦想的魅力与神奇之处吧!

       这虽然微弱却跃动不安的火种一直被我安放在内心最温暖的地方。此后的十余年间,但凡有机会,我就会跨上背包,游访那些埋藏着历代帝王和他们传奇人生的陵墓遗迹,站在墓塚的最高处,闭上双眼,感受从时空深处吹来的瑟瑟之风,聆听历史过客们向我讲述的那些丰富生动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内心那颗梦想的火种也随之被吹得愈加热烈。

       也许一切都是命运使然,我那颗梦想的火种在2009年迎来了燎原的飓风。这一年,我来到了古都西安。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令世人震撼的旷世工程活生生地跃然于眼前。一座座帝陵,埋藏着千古帝王一生的荣耀与辉煌,更守护着无数历史之谜,一次次撩拨着我心中那颗不安份的火苗。

       当我站在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帝陵——长陵的至高点时,我的内心被彻底震撼了。这座构建在秦朝都城遗迹之畔的西汉帝陵,巍峨如山,沉默不语。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墓主人刘邦历经艰难摧垮秦朝暴政,期盼汉朝基业长青的雄心与胆识。当我走进汉景帝阳陵的地下从葬坑博物馆时,好像踏入保存完好、结构严谨的神秘地下宫殿,感受着大汉王朝的日益繁荣和蒸蒸日上,穿越千年往事,触摸到一个王朝的骄傲与希冀。当我仰望西汉末代皇帝汉平帝的康陵时,那巨大如山的陵墓让我感到惊讶与无所适从,无数的疑问如风暴般在脑海中呼啸碰撞……

       一座座陵塚之上,斜阳晚照,荒草默默。王朝周而复始,人间兴衰更迭,唯有帝陵不动如山。无数声音汹涌而来,灌满我的耳廓,沁入我的心灵,无声地讲述着那一段段雄浑壮丽的英雄史诗,以及一首首不可避免的哀婉凄凉的悲歌。当我试图和这些帝王对话之时,似乎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学习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我,热爱影像的我,从小对历史情有独钟的我……所有这些“我”的集合,让我怀揣着当仁不让的使命——复活大遗址、复兴古文明。

       有人说,最令人羡慕的人生就是将事业、梦想与爱好三者相结合的过程。恰巧,我就是那个幸运儿。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有爱人相伴左右,一切只能从零打拼。然而梦想不断地激励着我,让我下定决心,就在西安,这中华文化之根的所在处,开启复兴文明的人生征程。来到西安的六年间,因为奋斗有了目标而不知疲惫,因为这是爱好而从不懈怠,因为这是梦想而坚持到底。所有的艰辛与努力都只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梦想越来越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由我担任总策划和总导演的大型编年体史诗新媒体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的制作逐渐提上日程。

【梦在征程】


      
自幼热爱历史的我一直希望,能将自己的艺术事业和酷爱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找到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而纪录片是我至为喜爱的影像形式,它真实、客观,具有其他文艺表现方式所缺乏的知识性与可信度。更何况,以“帝陵”的角度来阐述历史,这样的模式也还算是鲜有的,而从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的视角表现帝王陵墓,进而揭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这样的叙事则更少有人为之。因此,以“帝陵”为叙事切入点和表现主题,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了。

       然而,我总觉得这还不够。

       国产纪录片数量庞大,历史纪录片亦不胜枚举,其中十之八九是采用影像记录的视觉形式。《帝陵》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能否有所创新呢?于是,我采用了多媒体的表现手法。当然,如今《帝陵》纪录片已成,用这样一句话带过,确实有些轻描淡写了。事实上,这条创新之路我一走就走了2年。换言之,我用了差不多2年的时间,只是为了创新这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创新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并自我否定的过程。回望来时路,一切还是那么清晰——灵感还是来源于陵墓,从多年来我游访的帝王陵墓中,寻找共同点,对比差异化,提取设计要素,希望能够用陵墓惯有的艺术形式讲述陵墓主人的故事。最终,历代陵墓大多采用的陪葬陶俑和陵墓壁画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尤其是当汉代精美的汉俑一个个鲜活地出现在我面前,当一块块精美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向我展现那些两千年前的故事时,我茅塞顿开——用手工雕塑泥偶创造角色,用仿真材料手工制作场景,最终它们捏合为一个整体,重塑西汉时代的人物与风貌。

       《帝陵》这部纪录片的重要历史角色有两百余位,涉及到的宫女、宦官、士兵等角色更是不计其数,历史故事发生的场景亦是数不胜数。用泥塑翻模的形式手工制作角色和部分场景,成了我的一个主要创新点,毕竟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这部片子能够更多地展现“中国”元素。

       这也就是《帝陵》纪录片的与众不同之处。

       可是,当这上千个人物、百十个场景制作、拍摄完成之后,应该如何处理?难道它们的使命仅此而已?我们请来的艺术家辛苦雕刻了这些艺术品,怎能让他们最后只是躺在昏暗的展览柜中尽染尘埃呢?于是,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将它们包装成了旅游周边产品,和纪录片中展现的汉代帝王陵墓景区及相关博物馆合作展售。同时,也作为《帝陵》纪录片的产业链周边产品进行销售。

       当这一切工作都井然有序的进行的时候,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探索一直是我内心兴趣之所在。这是国内多少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梦想,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对于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的现状而言,它既是圣殿,亦是沼泽。虽然有一句话叫“不作就不会死”,但我更相信那句“生命在于折腾”。

       因此,《帝陵》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它还可以是一套文化创意产品、一部大银幕电影、一部电视剧、一场大型的真人演绎秀,还可以是这本您捧在手里的趣味横生的图书。

 

【梦聚众人】



     
十年的追求,五年的潜心制作,纪录片中众人智慧的精华,皆汇于此书。希望自己的梦想与事业、前辈的指导与赠与、朋友的慷慨帮助、团队的无私付出,都能借此书作为对他们的些许回报。
回想五年前,机缘巧合,让我遇见了自由作家陈建淅,一位同我有知音之交的同龄挚友,让我在奋斗中不再孤单,我们共同谋划、查阅史料,一点一滴地搜寻着前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两年多时间,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实地的探测和寻访,最终形成了《帝陵》纪录片的创作文本,并精心编写出纪录片剧本。文字脚本的出炉和表现形式的确定,让身《帝陵》创作团队有了清晰的前进方向。

       这时,命运又一次的眷顾了我。2011年,我与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的王培山总经理结缘,王总将全部信任交付于我,在中国纪录片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的情况下,毅然投资,由我全权组建团队,研发、策划、拍摄、制作……

        一路下来,有太多质疑的声音,太多的阻碍甚至是不屑,巨大的压力考验着项目组的每个人。回想《帝陵》项目策划初期,几乎每一天都遭遇着质疑和否定,没有人相信靠一部纪录片可以打造品牌,为企业赢得利益。这部尚在襁褓中的作品每一天都有夭折的可能。就在人们都向《帝陵》制作组投来质疑声音的时候,数字出版基地董万金副总独具慧眼地看定了这个项目的价值,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王培山总经理排除万难,不断加大投资。我的艺术总监王威,坚定并充满激情,带领着团队的年轻人从始至终的追随梦想,矢志不渝。

        有朋友说,我是“有心人天不负”,实际上我是“有贵人相助”,正是有了这么多人的支持、信任和鼎力相助,《帝陵》才能从一个梦想变为现实。这是一部再现历史的作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了我们最为关注的要点。于是,我们邀请了陕西考古研究院的王学理、焦南峰、杨武站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振东老师,兵马俑博物馆侯宁彬院长,陕西历史博物馆梁桂林老师,乾陵博物馆樊英峰馆长、张鑫老师,汉阳陵博物馆李举纲馆长、李晓明副书记、张云副馆长,汉茂陵博物馆王志杰馆长、汉杜陵博物馆等单位的多位专家为我们导航把舵。特别是陕西考古研究院的王学理老师,80岁高龄,听说我们这群年轻人想通过影像和文字等多种方式复现历史、传播文化,欣然答应做我们的文史总监,不厌其烦的指正、监督,甚至是实地讲解。

       在文字剧本初有眉目,宣传片也新鲜出炉之时,我又结识了我们影片的音乐制作人于剑飞,是他的音乐使我们的作品有了灵魂。我们共同携手开启了《帝陵·鸣冥之音》的盛世华章,并获得国家级大奖。

       十一集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