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集团在打造其主题乐园及度假业务板块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建园理念:让文化和艺术高度结合。这里,我们也强调关于复兴中华文明模式的一个重要认知: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高度结合,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服务的品质,从而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中华文明“活”起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我总是在各种场合反复说明,复兴文明的要领在于通过创新来传承,而不是被动保守的传承。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展示、宣传我国的古代文明成果,催生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形成形态多样的现代文化产业,这就是在创新中传承祖先的文明遗产!
※说明案例 阿里巴巴走向VR
2016年4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虚拟现实)实验室,并首次对外透露集团VR战略。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发挥平台优势,同步推动VR内容培育和硬件孵化。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用户便可以体验到“VR购物”。
什么是VR购物?
VR商城是采用VR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戴上一副连接传感系统的“眼镜”,就能“看到”3D真实场景中的商铺和商品,实现各地商场随便逛,各类商品随便试。也就是说,VR技术能为用户创造沉浸式购物体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坐在家里就能去纽约第五大道逛街。
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购物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上的应用也是如火如荼。2016年被公认为是“VR元年”,越来越多的VR应用正不断涌现,从电影到游戏,再到实体经济的替代方案,VR技术带来的服务创新体验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巨大的变革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手机,触屏手机代替了传统键盘手机,大屏手机代替了小屏手机,智能机代替了功能机。而在通信领域,微信取代了短信,甚至改变了整个通信市场的游戏规则,这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生活变革的典型案例。而在2016年末,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又在酝酿之中:微信平台APP软件的问世,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微信在技术层面上有能力改变现有的APP软件生态!
什么是创新?这才是创新!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大发展的主动力之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硬实力的体现。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决定了科技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科学技术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据竞争优势。而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体现。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摇篮”,其发展程度决定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时,经济和社会要持续发展,也要求文化持续传承、升华和创新,在世界软实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与科技历来是形影相随、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的每一次复兴和繁荣,又都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飞速发展。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分别发源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新形态,具有各自的显著特点。科技创新具有继承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双重特点,可以有力推动文化创意的发展,帮助文化产业从业者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及渗透,极大地提升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文化创意具有“无中生有”的突出特点,充分发挥其发散性创作思维优势,能够为创新者提供创新思路,突破专业学科定向思维瓶颈,扫除盲点,为科技创新展示广阔的创新空间。
当代的文化产业人必须学会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来提高自己工作的成效。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字图形图像技术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又高明的手段来提升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影视作品中的特技制作、数字博物馆、VR游戏体验等,这些都是人们不再陌生的东西。就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而言,现代科技同样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手段对古代遗址、文明遗存物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包装、展示与服务,从而为“死气沉沉”的历史文化元素增添“活灵活现”的乐趣,令广大受众感到更真实亲切,从而乐意接触和接受相关的信息。这样,无疑提升了保证传统文化行之久远的可能性。
相对于之前的工业化时代及后工业化时代,当代被世人称为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时代。今天,我国创新型经济领域最为耀眼的景观是“互联网+”理念的风行和“自媒体”的强势崛起。我们做历史文化产业的人,当然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树立自身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全力争取新旧媒体势力的关注,做个善于融合科技与文化的时尚弄潮儿。
但是,科技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能与文化相得益彰;用得不好,则会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沦为空有噱头而无实际内涵的泛娱乐。在利用科技元素表现传统文化方面,我国大陆地区才刚刚开始尝试,很多新鲜有趣的点子每天都在产生,有些令人拍案叫绝,有些差强人意,更有一些纯粹是为了科技而科技,令人感到无话可说。那么,有没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优秀的“科技助力文化产业”的案例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三则案例来看看,具体怎样用科技来提升服务。
※说明案例 通过文化与科技,故宫再次复活
2013年10月8日,“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这场借由新媒体科技的盛大文化展览,将文物变得很“新”,乾隆皇帝也变得很“潮”。这是一个声、光、影、像打造的奇妙世界。首先,通过《皇清职贡图》与乾隆肖像构成的“时光洞”,一条通往乾隆文物奇幻世界的过道,观众开始被冠上乾隆之名。踏入以花瓶物象解构生成的“乾隆的奇异山水”,观众可以优游其中。穿越山水,是一座以《汉宫春晓图》为本、穿越时空的虚拟城市“乾隆的春晓庆典”。观众将脸对准脸部侦测系统,会发现自己竟穿上古装跑进漫画里,成为庆典中的一员。踱步于市街,观众可以停驻在以巨大的多宝格展示的艺术品橱窗“乾隆的小宇宙”,欣赏橱窗内艺术家们以文物为灵感创作的当代艺术品。走到尽头,一尊“十全乾隆机器人”等着观众,他坐在时光机器里,张开象征“十全”的十只手掌,带人们穿梭古今。环顾四周,处处贴着“人人都是乾隆”的巨幅摄影作品,照片中每个现代面孔仿佛都在诉说自己的收藏和生命故事。
在这里,“乾隆潮”的“潮”有着文化与科技的双重内涵:从现代收藏文化的角度去诠释,乾隆皇帝本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收藏家皇帝”,他对收藏的具体嗜好、对收藏品的品鉴以及引领潮流的开创性格,都可以被解读为“潮”;而当主办方抽离了历史上的“乾隆皇帝”这个概念,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打通文化上的“乾隆”,将“乾隆”转变为一个符号,大胆地让古代文物所代表的“帝王文化”与当今的潮流文化做一场跨时代的沟通,通过街头艺术、角色扮演、DJ唱片骑士、动漫创意、公仔玩具、电子音乐、电子游戏、影像艺术等现代科技娱乐方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对接,消弭了时空隔阂的同时,也使得数百年来的中国宫廷收藏文化走入了普通受众的视野。
可以想象,如果抽离了“乾隆潮”当中的科技元素的运用,这场盛大的展演将变成完全不同的样子。正是科技手段和设备的引入,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涵变成了可以直接观赏到的影像艺术,人们甚至可以与传统文化交流互动。这是一种崭新形态的服务进化,用科技的力量让普通受众能够更加方便、真切、生动而又妙趣横生地接触文化产品,甚至参与文化产品的产生过程。这种新奇的科技服务体验,正是“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大展成功的原因。
※说明案例 什么样的APP让历史人物复活了?
2015年1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年下载量超过30万次。打开APP,只需划动、点击、长按等简单操作,便能获得大量信息。尤其是点击特定人物,如横抱琵琶的李姬、穿蓝色服饰的舞伎时,这些人物就会“复活”,以真人的形式为你弹奏传统南音,跳起梨园舞蹈。APP,这是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抓的意向科技文化服务产品,也是当前大火大热的“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服务接口。
截至2015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510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举办展览约2万项,接待观众人数达6亿人次,已成为海内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参观者走进博物馆,面对的不再是传统博物馆那样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橱窗里的文物摆放在它千百年前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看到古人在你身边徜徉,你可以在这样的场景中拍照,从他们口中听到曾经发生的故事……这或许只是未来智慧博物馆中某一角落的缩影。当博物馆智慧化的大门向你敞开时,任何期望了解古代文明的方式,或许都可在我们熟悉的博物馆中变为现实。
没错,数字博物馆正在对传统博物馆进行革命,将实体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借助新媒体技术方式在实体博物馆内搭建数字展厅,以实现传统展览不具备的展示功能;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在线展示。其中,公共服务需求是数字化博物馆、大遗址类型文化产品的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科技化服务的内涵。同时,这种服务不仅仅针对普通游客消费者,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可以借助科技服务的手段,兼顾科研与文保两方面的目的。
※分析案例 是什么让千年敦煌辉煌再现?
2016年10月,我参加了一场由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主讲的学术报告会。通过王院长的介绍,我对他们正在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印象深刻。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性的著名历史遗址,我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敦煌研究院承担着保护壁画、佛像、洞窟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积极宣传敦煌石窟的不朽价值。
根据王院长的介绍,敦煌研究院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寻求利用科技来保护珍贵的敦煌文物的方案,曾从捷克专门请来专家,利用化学药剂对壁画进行保护性的处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敦煌研究院更是广泛与美国、日本的专业机构和大学长期合作,引进各种现代技术加强对敦煌文物的保护。国家设法从美国购进了两套非常先进的气象监测装备,一套用在南极科考站,另一套就用于敦煌莫高窟的局域气象监测。
今天,就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王院长及敦煌研究院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 明确提出“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弘扬是目的”的理念,积极应用科技手段对敦煌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更加注重对公众的服务,以方便包括敦煌文化遗产爱好者在内的更多非专业人士来了解敦煌石窟的文化资源。“数字敦煌”项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就保护而言,敦煌研究院充分结合智能传感、无损检测和自动化技术,建立了覆盖整个保护区的监测系统。系统全天候不间断地自动对包括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气体成分、光线变化、有机挥发物等各种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同时还能及时感应发现相关文物发生的微变化。如此,实现了对莫高窟壁画、塑像和洞窟的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监控分析,必要时还可以予以调控,也就是现代文博行业向往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的预防性文物保护流程。此外,敦煌研究院还运用数字图像与大数据技术对保护区内的所有洞窟及文物进行系统性的摄影及数据采集工作,从而建立永久性的数据资源库,并进一步利用相关数据制作各种珍贵文物的全仿真模型。他们还利用莫高窟文物的复制品进行各种科学试验与测试,以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原文物的保护上。
按照王旭东院长的总结,敦煌莫高窟发现后经历了十几年的“看守式保护”,之后是近三十年的“抢救性保护”,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性保护”,而现在进入了“数字化保护”时代,终于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敦煌石窟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了!
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国内外敦煌学的研究水平也得到强力提升。王院长告诉我们,已有国内的数个著名专家表示,将重新梳理他们之前的诸多研究成果,包括有关论文和学术著作也要重新完成。因为,凭借“数字敦煌”项目获得的复原品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了敦煌瑰宝的原本面目,要比当年进行研究时看到的资料更为详尽绚丽,许多之前人眼无力辨识的细节现在都能清晰看到,而且还可以放大、从各种视角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