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894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当时轰动全球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件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点。这一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户京剧世家的旧居中。十年后的1904年8月17日,梅兰芳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饰演织女。从此,传承百年的中国京剧艺术舞台上,一位新星冉冉升起。梅兰芳不仅将成为京剧艺术大家,更将引领京剧的创新潮流,为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而竭尽全力。 民国二年(1913年),梅兰芳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当年11月16日,梅兰芳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这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又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开始向昆曲“取经”。民国三年(1914年)1月,梅兰芳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对化妆、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梅兰芳在京剧创新的道路上行走自如,越走越顺畅。创新能力超群的他先后排演了很多题材新颖的剧目。民国四年(1915年)4月10日,梅兰芳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4月16日,又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在这些新戏的创作过程中,梅兰芳开始尝试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很快,梅兰芳创作的新戏大放异彩。民国五年(1916年)1月14日,梅兰芳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他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同年,梅兰芳第三次到上海,竟连唱四十五天。民国十二年(1923年),梅兰芳再次创新,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四年后,梅兰芳被正式评为“四大名旦”之首,次年4月6日,他又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同年夏天,梅兰芳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并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梅兰芳对于京剧的创新和贡献,引起了全世界文化界的关注。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梅兰芳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七十二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其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梅兰芳再次率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同年4月至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 毫不夸张地说,从清中叶京剧诞生之时起至今,只有梅兰芳将京剧艺术推到了此等境界。终其一生,梅兰芳始终不断地探索着京剧艺术可能的创新点,并将之付诸实践。而正是在创新中传承京剧传统文化的实践,一举奠定了梅兰芳的“梨园地位”。 梅兰芳究竟对京剧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呢? 梅兰芳创造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而革新精神,是梅派艺术的首要特征。梅派主要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造和发展,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 在唱腔上,梅兰芳从思想感情出发处理唱腔。一是使老唱腔有了新意。由于他的嗓音高亢清亮,圆润甜脆,音域宽广,音色纯净,加上按音律来处理唱腔,使人听了觉得无腔不新颖,又无腔不熟悉,既悦耳动听,又十分和谐。他对传统戏剧唱词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但改词不改腔,因为唱腔是观众熟悉的,腔虽没改,但却是从剧中人物感情出发把词有所改变。二是梅兰芳创造的新戏、安排的新腔,同样能为观众接受,也是因为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情带声,而不是用新腔去哗众取宠。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抓住某一个特点很难,讲究的是范本之美,无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非常强调规范。 梅兰芳将京剧艺术的创新推进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反过来又让这门艺术得以在新的历史社会环境中传承。在京剧发展的早期,旦行中花旦和青衣之间的界限非常严格。青衣表演时表情端庄,身段比较少,主要以清刚婉转的歌唱见长,这很符合古代社会所认可的端庄贤淑的女性美。花旦则表现性格比较活泼的女子,甚至是邪行之人,所以装扮的多是丫头、妓女、放荡的女子,总之这些形象要么社会地位低下,要么道德品行低下。但花旦的表情丰富,身段俏丽,比起表演死板的青衣来说,自然更受观众的欢迎。 梅兰芳很早便意识到,旦角应该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性情和性格的美丽女性,这促使其创编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而这种创新开拓,不仅头饰、服装、舞蹈等方面向着“美”的创新变革,而且在戏曲人物上趋于新思想、新面貌的“新”,都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因此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也影响了他那一代京剧艺术家,塑造出更多的女性形象,极大丰富了旦角的艺术表现力。其他行当亦莫不如此。 可以说,正是梅兰芳这种艺术创新的精神,引领京剧艺术在民国时期达到高度繁荣。而这位京剧艺术大师对中国戏曲理论的贡献,则完美地诠释了在创新中传承的精髓。梅兰芳针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在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梅兰芳并不为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自己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第三,中国戏曲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实现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梅兰芳先生用一生的艺术实践,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在创新中传承,用创新带动传承”。他用艺术去阐释中国人的历史、情怀和梦想,从而创造出让大众欣赏并产生共鸣的作品。梅兰芳的戏曲艺术表现出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并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钦慕与赞赏。世界也通过他了解了中国戏剧,并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就是梅兰芳成为京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的原因。他并不是在传承中等待创新的降临,而是在主动的创新实践中找寻传承传统文化的契机。他始终坚持用符合时代的元素去改良京剧,使这种传统艺术始终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如果没有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创新者的努力,像京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很可能早已衰落了。人类文明的脚步从不会停止,一味地传承过去的东西而不加以创新,只能故步自封,最终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尴尬命运。只有掌握了创新的主动权,才能把控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 对于我们今天从事文化产业创造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梅兰芳大师的故事更具说服力。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在创新中传承”这一重要概念,也就掌握了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
《鉴典》目录
前言 传承文明 其命维新
绪言 复兴文明使命
文化定义与解读
文化是宝贵资源
文化中萃取文明
文明中发展产业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一核心”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
第二节 在创新中传承
第三节 创新传承中的梅派艺术
第四节 创新传承中的汉文明
第五节 创新传承中的一带一路
第二章 文化产业“二驱动”
第一节 造船出海
第二节 借船出海
第三章 文化产业“三引导”
第一节 资源引导机制
第二节 政策引导机制
第三节 市场引导机制
第四章 文化产业“四模式”
第一节 历史成为资源
第二节 文化带动产业
第三节 科技提升服务
第四节 旅游复兴文明
第五章 文化产业“五举措”
第一节 谋——顶层战略
第二节 术——战术方法
第三节 孵——孕育项目
第四节 策——政策把握
第五节 形——产品形态
第六章 文化产业“六行业”
第一节 广电、出版、传媒行业
第二节 动漫、游戏、新媒体行业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文博行业
第四节 古镇、民俗、非遗行业
第五节 娱乐、休闲、旅游行业
第六节 演艺、展演、会展行业
第七章 文化产业“五层别”
第八章 文化产业“思想体系”
第一节 文化IP 理念
第二节 文化“水”性哲学
后记 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华夏文明
图书简介
中华文明坐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资源,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变革浪潮以及如火如荼的全球文化娱乐市场,中国文化产业从事者该如何将中华文化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兴盛繁荣,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上述严肃问题的答案,就在《复兴文明——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鉴典》这本书中。
本书作者张普然先生是一位从事历史文化产业十余年的资深专业人士,业内著名的“智造者”。他的这部新作就是立足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专门讲述中国文化产业及文明复兴的发展模型。
作者明确主张:当以“在创新中传承”为核心,秉承“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的双轮驱动思路,把握“资源驱动型、政策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三种引导路径,遵循“历史成为资源—文化带动产业—科技提升服务—旅游复兴文明”的四步文明复兴模式,善用“谋(顶层战略)—术(战术方法)—孵(孕育项目)—策(把握政策)—形(产品形态)”的文化产业项目五行理论,熟悉文化产业的六大体系,吃透文化企业的五层界别,领悟文化IP和“水性哲学”的妙谛,从而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繁荣中国的文化产业架构。
本书结构简明完整,内容不蔓不枝,每个部分既有精辟的阐述,又辅之以具体的国内外成功及失败的实例说明,堪称一部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攻略性实战宝典。
“复兴文明·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鉴典》”
全球化解析世界经典案例
全新思维透析过去与未来
在线听书 随时听书
168元
“复兴文明·中国文化产业实战经验《智典》"
全流程解读整体落地经验
全方位构建项目实施布局
在线听书 随时听书
168元
两本同时下单,还有优惠哦~
文化产业宝典
扫一扫
两本同时下单318元
购书包邮!统一售价!
联系人请拨打电话
(029)89388293
别忘了备注
(付款截图 书籍名称 收货地址)